本廟始建於清嘉慶九年(1804),甲子夏季(民國前108年),初期只有茅屋三間,只奉祀關聖帝君。咸七年,丁巳夏季(民國前55年)改為土牆瓦頂,並增建東西廂房及兩房護廊,以供香客休憩改建時經乱童扶鸞得帝君指示,築新殿於黄蜂出巢靈穴,即現在的殿位,後倚五峰旗,下臨太平洋,背山面水,香火日漸盛。清同治六年丁卯(民國前45年),鎮臺使劉明燈提督巡察噶瑪蘭廳,表請建「協天廟」。

民國3年甲寅夏季,重修廟宇,添購各項祭壇設備,並置石獅於廟前。同年,宜蘭廳警察課金子課長(日本人),破例請森林機關奉獻樟木,雕塑關平、周倉二尊神像陪祀。民國14年乙升,又建戲臺一座。民國55年,建造牌樓,劃清聖地。之後眾信徒鑑于廟宇年久應修,提倡重建,因此成立管理委員會,由信徒選出委員,並組織修建委員會,擇定56年丁末6月拆除舊廟,翌年6月正式興工。正殿供奉 關聖帝君,並以關平、周倉陪祀。周倉位於帝君神像的左方,關平位於右方,與其他地區的關帝廟位置不同,且較高於關平金身神像。本右殿供奉觀音菩薩,左殿供奉福德正神。

攝影/吳宏昱

此次重建于民國己未年農三月完工,之後又連續建忠義大樓,至73年甲子完成,適值創廟紀念,因此擇定農歷十二月初一起至初五,舉辦五朝清醮大典,以表慶祝:復相繼於86年丙子農十二月初十日至十四日、97年戊子農暦十一月初九日至十三日,啟建五朝福醮暨五朝圓醮,為本慶成三大盛典。

海峽解禁後,謁祖交流,深感關聖帝君以忠義傳世,源自中華文化的形塑,開始於祖傳承,忠義大樓現址,並添購鄰地,於97年初,興建聖祖殿及改建大樓。聖租殿奉祀聖帝始祖關龍逢【夏大夫,忠蓋直臣】、父祖三代、聖后、賢嗣及部將,旨在樹立忠義典型,寓意文化傳承,並以聖帝應時而化精神,結合現代文明,作各種應用,期有助信仰昇華,增進人群輻祉。

聖祖殿自97年初動工,一期工程已於100年初完成,經費2億4千5百餘萬元;二期工程1億8千6百餘萬元,包含神尊神龕、神跡石堵等。

聖租殿於107年1月13日農歷丁西十一月二十七日晋座。

攝影/吳宏昱

香 火 鼎 盛

本廟往來寺廟總計4千4百餘間、其中神為關聖帝君者有8百餘間,而寺廟或個人,從本廟奉請神像分靈者,約7百餘處,無論係廟宇往來,或分靈迎神,經常組成參香團、執事信徒、鄰里親友共同參與,蒞廟之時,香火交融均盛況。

傳承清朝雍正3(1725)年來春、秋兩祭,歲時祭拜關帝的傳統選擇在每年元月12~13日及6月23~24日行春、祭的釋奠大典。以祭拜文宣王 孔聖的規格,創立專屬於本廟的「武舞」來祭拜武聖 關聖帝君。

勅 賜 廟 額

攝影/吳宏昱

清同治6年(1867)由劉明燈總兵奏請皇帝頌賜「建協天廟」此額,現在為本廟重要文物之一。長約100公分,寬約40公分,上有金龍銜住,其餘3邊入花邊修飾。過數次重建,它依舊高掛在本廟三川殿中間廟門上方。